“民心工程” 真功夫回应新期待 上海的办法,就是靠人民的力量,靠创新的力量,靠回归城市功能的本质 2022-06-15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记者 杜晨薇 徐瑞哲 顾泳

  “楼上打一个喷嚏,半个弄堂都能听见”的梦花街,是上海目前留下来面积最大的老城厢区域,也是这轮疫情之中,一度最为胶着的战场。

  而即便没有这场疫情,在更大视野下,梦花街也早已是上海关键的民生战场。

  2022年初,梦花街区域被列入黄浦区推进旧改的重点区域,有多个小区在今年3月26日通过了二轮征询。墙面上“盼改善一朝梦圆,做征收阳光透明”的标语牌即便在疫情封控期间,依然殷红。

  关乎教育、医疗、养老,关乎衣、食、住、行的种种期待,共同构成一座城市的“民生”。

  “旧改”这一长期困扰上海的民生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同时得到回应、看到成果的,还有来自这座城市2500万人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确幸”——方便地吃一顿早饭、停个车,在多层老住宅里装一部电梯……

  观照“微而琐碎”的价值

  2021年底,海外读书归来的王晴选择在上海工作。租房时她特地留心了社区周边的设施:有没有地铁、商场、健身房、便利店,尤其在意的是——有没有早餐店。

  这是上海在早餐这件小事上苦下功夫的第二年。一面是老牌餐饮企业、便利店“老铺新开”,一面是智能餐柜、无人餐车纷纷投运,上海早餐民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效能充分显现。今年,新增早餐网点、网订柜的计划还在继续,上海明确,要补填商务楼宇、产业园区、新建大型居住社区、医教集聚区等重点区域的“缺口”。忙碌之中的早餐,之于任何一个上海市民,将不再是一种“凑合”。

  著名城市规划学者雅各布斯有一个观点:宜居、机会、认同感和真实性是美好城市的特征,是满足个人和小社会单元需求的标尺。从这个意义上说,早餐也是一种尺度。与早餐相似的许多微观而琐碎的诉求,都是足以丈量一座城市宜居性的尺度。

  2020年9月,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推进“人民城市”建设“1+N”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和民心工程建设情况,强调“抓紧推出一批感受度强的民心工程,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很快,加装电梯、幼儿托育、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停车难综合治理等16项“民心工程”逐一提上日程。

  几个月后,上海市委、市政府更是用一场“民心工程”现场推进会,作为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的重头工作。“群众需要什么、期待什么、操心什么,我们就要着重抓什么,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度。”

  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许多市民把它看作等不得的急迫事。有的老人因为没有电梯,十几年未曾下楼。上海推出补贴政策,并出台技术标准;各区也纷纷推出加梯手续办理的“一站服务”,想尽一切办法促成加梯。整个去年一年,上海完成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579台,通过业主意愿签约6073台,完成加梯数量是此前10年加梯总数的3倍。

  找车位也是特大城市居民常常碰到的头疼事。去年以来,特别聚焦老旧小区、医院在特定时段“停车难”问题,上海市交通委展开停车难综合治理民心工程。全年完成了67个先行项目治理,开工建设了8300多个公共停车泊位,超额完成原计划的年度指标。

  不在利益难题面前却步

  2021年12月28日上午,一场小雪飘落在杨浦区长海369街坊虬江社区的旧改基地里。不少生活了几十年的虬江居民冒雪前来签约。这一天后,杨浦的成片二级以下旧里走进历史。

  旧改是多年以来上海民生改善最迫切之处,也是上海民生改善最艰难之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触达居民的切实利益。

  在全市旧改任务最重的黄浦区,从2017年起,年度旧改签约总量从5280户到7260户、再上升到超过1.2万户、2万户。以宝兴里旧改历史性地实现旧改推进“零执行”为起点,黄浦区去年更是创造出16个启动生效项目的二轮征询首日签约率超过99%的新奇迹。

  民生难题如何解?一条思路在市里的各个会议上被反复提及:对一些城市管理的复杂问题,要“多算政治账、算长远账、算民心账、算大账、算综合账”,“不能简单作‘技术判断’,而要作‘价值判断’”。

  这些年在远郊区,各级领导干部和村民百姓就忙着算这样一笔账:相对集中居住以后,大家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多少,又受到了什么影响?

  2021年中,嘉定区安亭镇星明村北巷组农民住房组团式翻建项目启动,包括刘家伟在内的200多户农民进行了住房翻建。住进“新的老家”是沪郊不少农户的心愿——老旧房屋急需翻建,但翻建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一栋房55万多元的建设费从哪里来?

  当地政府探索了一条“组团式翻建”的农村住房更新新路径,既让农户在不离故土的前提下住进新房,又通过市、区、镇三级财政解决了一部分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还为农民申请建房贷款提供了路径。

  只要动真感情、下真功夫、满怀真情、多动脑筋,一些“老大难”问题并非找不到办法。上海的办法,就是靠人民的力量,靠创新的力量,靠回归城市功能的本质。

  打造人民城市“上海样本”

  2021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共同在沪举办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会上提出,上海要“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

  这是怎样一个样本?市领导在会上作了进一步阐释:上海要建设的是一座“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是城市的根本,顺应人的需求,才是城市功能的本质。而在上海,城市的发展阶段和能级在与人的互动中持续提升,反过来,这里的人们对于教育、医疗、养老、空间的享有等,也在不断提出更高要求。

  就在近期,记者获悉全市“新增普惠性托育点”已超额完成布点。位于普陀区的四季艺术幼儿园正是这53个新托育点之一,一楼最靠近校门的小班教室已改建为托班教室,方便托班宝宝入园后就近进教室。

  为给社会上“最柔软人群”最好的照护,上海在全国率先构建托育服务管理长效机制。早在2018年,上海就颁布托育服务的“1+2”文件,2020年又推出全国首个《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上海计划每年新建四季艺术幼儿园这样的50个普惠性托育点,并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持续推进了多年,而今,中心城区已实现“一街镇一普惠”的覆盖率。

  去年国庆前夕,经过精心修缮和建设,苏州河步道华东政法大学段向市民开放。河岸边,银杏树下,散落着的27栋当年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栋栋都是“有故事的楼”。

  2019年,上海专门成立“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着力做一件事:把最好的公共资源留给人民。这些年来,从黄浦江45公里滨江公共岸线贯通,到苏州河42公里公共岸线基本贯通,苏州河长宁段的华政滨河步道开放了,浦东滨江的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放了,杨浦滨江有着140年历史的杨树浦水厂、徐汇滨江大型储油罐等工业遗存变身网红游览点和艺术中心,昔日“工业锈带”成了“生活秀带”。

  当前,上海老龄化程度正在持续加深。上海未雨绸缪,首批54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已于2021年正式建成;首批41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也陆续亮相。

  今年,上海明确提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应建尽建。“十四五”期间,上海还将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康复中心全覆盖,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温馨服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