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修 综合实力再上台阶 规模和量级“大步流星”,下一步将聚焦功能和质量“更上层楼” 2022-06-10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记者 宰飞 俞陶然

  对上海这座城市而言,5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常住人口增加了70万,期望寿命延长了0.93岁,人均存款增加了67549元,人均多花了11421元,轨道交通拓展了213公里,PM2.5下降了15微克/立方米……数字还可以无限列举下去。

  5年内,还有一些变化难以用数字衡量,比如个人的见闻阅历、和睦的邻里关系、诚信的社会氛围,以及城市不断增强的功能、持续升级的业态、日益增强的软实力。

  这些可统计的、不可统计的元素,一起汇聚成上海的综合实力,展现着这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和风范。

  增体量

  过去5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台阶,2021年达到4.32万亿元。

  4万亿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放在不同尺度的坐标里比较,才有更直观的感受。

  在全国范围内,仅有上海、北京两座4万亿元城市,而上海更是居于首位。在全球范围内,因为统计口径各异,经济总量排位没有权威数据,但上海与纽约、东京、洛杉矶、伦敦等几座城市共同处于第一阵营没有多大疑问。

  如果再放大坐标轴,把上海从全国经济中单列出来,与全球经济体比较,可以看到,它的经济总量仅次于排名第20位的沙特阿拉伯,领先于波兰、瑞典、以色列、新加坡等诸多经济体。

  新时期,上海提出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多维度、综合性的,而经济实力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没有足够的经济规模,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就难以彰显,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就难以体现。通观顶级全球城市,无一不是经济强市。

  当下,城市发展空间接近饱和,土地和人口均有硬约束。上海继续做大经济总量就要在提高经济密度上做文章。这就要求上海“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在提高地均产出和人均产出上下功夫。

  诚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说:“上海淡化GDP,绝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质量的GDP。”

  强功能

  2021年底,一则获奖信息让上海科学界兴奋不已: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首次同时牵头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高等级奖项。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牵头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个奖项在此前20年中近一半年份空缺,而上海科学家上一次得此殊荣还是在18年前。

  赵东元牵头的这项研究开拓了纳米科学的新方向,被业界誉为先驱和里程碑。他却透露:“那篇关键性论文只有薄薄7页纸。”就这关键性的7页纸,引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追随,它们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共发表4万多篇论文。

  7页纸引出数万篇论文,这正是上海孜孜以求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担当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率先突破卡脖子技术,在基础研发、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等方面形成国际领先的理念和标准,最终引领全球科创发展新趋势。

  在上海,与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并提的,还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这“四大功能”超越了数量和规模,围绕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而展开,是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过去5年,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2021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突破2500万亿元,口岸货物贸易总额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700万标箱,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规模和量级大步上台阶,下一步将聚焦功能和质量更上层楼。

  冲高端

  今年5月初,一个越洋财报电话会议接通。电话一端是纽约华尔街,另一端是总部位于瑞士的梅特勒托利多集团(简称梅特勒)。这家在纽交所上市的跨国企业业务遍布全球,但电话会议里的一个重要议题是中国。中国的业务增长如何?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大?对中国业务的预期如何?何时能完全恢复增长?

  梅特勒及投资者如此关注中国,不仅是因为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更是因为中国研发。全集团约1200名研发人员中,三分之一在上海、常州等地。而且中国研发团队完全独立,公司一位负责人说:“梅特勒上海的核心技术只在上海有,瑞士没有,美国没有,德国没有。”

  过去5年,上海还有不少企业像梅特勒一样,在产业发展中逐步走向高端,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逐步增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上海方案”正加快落实,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高端通用图形芯片实现量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运行,仅去年一年就有8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

  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2016年首次上升到约70%,数字比例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二、三产转型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近5年来,上海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高级度”的问题。

  “也正是因为如此,上海要强化高端产业引领。从制造业发展来说,重点要在高端制造业、技术密集型等高效率、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上加快布局,体现并引领制造业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新趋势和新方向。”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说。

  和梅特勒中国在集团体系中扮演的角色相似,上海期望通过产业升级,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担纲重要网络节点,“促进全球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出畅通,为更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战略通道”,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筑根基

  “上海正在变身‘未来之城’,而更让人流连的是它的旧时遗存。”《纽约时报》在一篇介绍上海旅游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所谓“未来之城”,是说地下纵横的轨道、陆家嘴的摩天大厦,以及一切现代化的物质表征;而旧时遗存,则是说“里弄小巷石库门、梧桐树下小洋房”,以及身处其间的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前者是上海的硬实力,后者则是软实力。软实力不像硬实力那样具象、易感知,它更依靠个人体验,因而也更有召唤人心的力量。有位朋友曾经说,他初到国外某知名城市便心生好感,好感不是源于那里旖旎的风光或是富足的生活,而是进门时前面的陌生人给他留门的手势。

  有学者指出,城市硬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遇到天花板,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因素逐渐转到价值观、文化、社会交往等构成的软实力。软实力是“实力之基”,当今世界,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要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必须在持续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全面提升软实力。”《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于去年6月22日审议通过。上海首次以文件形式,郑重提出城市软实力命题,城市综合实力的内涵由此变得更加丰厚。

分享: